八千里路雲和月:寫金山李伯
白雙全
//2007年我在紐約住過一年,我還記得第一場雪是在12月2 日下的,那是我第一次看雪,也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在異鄉生活。下完雪的早上其實很暖,因為屋子都有暖氣,但卻很寧靜,可能是四周被一層白茫茫的雪蓋住了,產生的幻覺。/我在紐約的世界很細,除了去工作室和圖書館,大部份時間都宅在家中,而我經常去街的方式是走入Google Earth的虛擬街景,那時開始流行。當很掛念家人時,我就走到香港屋企的街道附近流連;有時會很想在街上遇見認識的朋友;也試過尋找自己,但一直找不到……有時會為自己編造一個旅程,去一個不認識的城市尋找沙灘;沿住邊界去旅行;試過由紐約的家門走上公路,穿州過省想走回到香港……就是這樣我在紐約過了一年。
***
//2011年我在台灣的金山住了一個月,當時我在朱銘美術館駐村。金山是台灣北面一個鄉鎮,只有一條大街(中山路)和一條老街(金巴里街)。老街是觀光街,假日都擠滿由台北來的遊人,而大街是連接台北的主要道路,金山的所有經濟活動都圍繞這兩條街道進行。/因為美術館在山上,每日只有兩三班車下山,我大部份時間都被困在山上的房間內,那時我又進入Google Earth的街道代替我到大街流連。當時金山的虛擬街道基本上只有大街一段。/我在虛擬街道上來回走了好多遍,發現有些小店前被模糊化的人臉好像似曾相識,於是我就打印了一些Google街景的圖片,走入大街上尋找,結果找到了不少人。他們很詫異,但仍樂意跟我合照,也讓我在網上公開照片。因為金山是個小社區,這裡住的人基本上都互相認識。/我原先的想法是想把整條大街上被模糊化的人都找出來,我和每一個人合照,再放回Google街景上。可是找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除了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其他人都很難找到,尤其是只來金山一次的旅客,這個計劃幾乎沒有可能。
//我在Google和大街不停來回尋找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有一個人,他出現的方式獨一無二,因為從街頭一直到街尾竟然都有他的身影,在整條大街上眾多面目模糊的人中,只有他能悠然自在地穿梭其中,他的身影使我十分着迷。/我猜想當日的情景應該是這樣:Google的街景拍攝車駛入大街,把前面一個騎單車的男人拍攝入鏡,很快拍攝車就追過單車,但沒有走得很快,而且不時因路塞而有快慢,所以單車能一直在後跟隨拍攝車走了一段很長的路,直到區公所的路口。/這個人沒有想過面前是一部拍攝車,但他的身影卻在虛擬街道上留着長長的記號。好像在呼喚我追上他的腳步。
//於是我又印了幾張
Google街景的圖片,走入大街問路人有沒有見過「這個人」,我們由街頭出發找了大半個早上,但仍未有發現;最後在街尾維修店老闆娘的口中得到一些線索,她帶我們轉入橫街,走上一座兩層高的樓房,一位老人應門。/我問:「請問圖中的人是不是你?」他看了一會,然後肯定地說:「沒錯,是我。」我說明來意,他很好客地招呼我們入屋內坐,他太太泡了我們兩杯熱咖啡,兩個互不想識的人就這樣閒聊了一個下午。/老先生姓李,原來他是一位退休巴士司機,我和他見面時他已經有八十歲,而且退休也有廿二年。他的大廳掛滿了錦旗和相片,最高處有一幅「高才碩望」的書法。李伯說他閒時會研究曲藝和拳術,也有籌組一些社區組織,鄰里互助。退休至今,他仍堅持過有規律的生活,每日吃完午飯他習慣到街上踏單車,他看着圖片說:「我每日都會在街上用腳踏車兜幾個圈,退了休不做一些運動身體不成。」我問他牆上的相片何人?他說他祖宗來自福建,現在兒孫滿堂。我問他獎狀何來?他拿出幾份報紙我看,原來他是金山名人,他開金山到淡水路線的巴士三十三年,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沒有請過假,也沒有試過遲到,沒有早退,工作態度好到連台灣政府也要頒發他服務一等獎的第一名,那時台灣客運公司共有三萬七千個司機,有幾份報紙為他做了詳細訪問。
//他的紀律就是他的成就,也因為他的紀律他在Google街景中留有一條長長的記號,讓我們在不同的時空中相遇。/這是冥冥中注定的。/所以每次到台灣,我一有時間就會去金山探望他。對上一次探他是2014年12月,我發現他的耳朵已經很重聽,說話要很大聲才能溝通,他說是職業病;但他身體仍很健壯,他還親自開車帶我們上法鼓山和去海蝕洞遊覽。/上星期那個最凍的晚上,聽講台灣下雪。我突然想起李伯,當我想打電話給他時,才發現他的號碼已隨我的手機掉失了。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和寒冬連在一起想,讓我有點緊張,心裡來了點催促。/翼日,我拜託一位台灣的朋友咪努幫我去探訪他。/昨日收她到電話,李伯一切安好,他還問候我幾時再來金山探他
。
***
//2011年,我把Google街景內所有李伯的截圖剪輯成一條短片,在美術館播放。/ 2012年,Google街景進行了更生,現在已經不能在網上找到李伯的身影。/趁李伯還健在,今年我計劃為他拍一部記錄片,關於他的生活和他同一代人的歷史。
(明報2016-2-7)
2014年12月5日,我第三次到訪李伯在金山的住所,他耳朵已很重聽,但精神仍很飽滿。(嚴瑞芳攝)
提起金山李伯就興致勃勃,他拿起地圖導覽我們不同景點。他說:「日治前由金山去淡水的公路仍未開通,當時的原住民要出去墟市要趁潮退沿住岸邊的石頭一塊一塊跳過去,所以這個地方叫跳石。」
我們請李伯到老街食鴨肉,李伯盛意拳拳一定要親自車我們去遊覽金山作「回禮」。第二朝我們坐上他的前漆上了法鼓山,又去了海蝕洞,他一路講解金山的故事。李伯健步如飛,駕起車來更像年輕二十歲。
李伯伯和李老太。牆上掛滿錦旗和證書,「高才碩望」是親朋對李伯的稱許。
李伯祖籍福建,我們算是同鄉。他有三男兩女,一家兒孫滿堂。
中央日報:民國77年5月8日(1988)
中央日報:民國76年12月2日(1987)
2011年2月25日,第一次探訪李伯的相片,相中的引路人是維修店的老闆娘。當時我正在朱銘美術館駐場,我請美術館幫我做了一張藝術家工作證,這證件為我的探訪工作帶來不少方便。(白雙全攝)
我偶然在Google街景上發現到這個人由街頭到街尾都有他踏單車的影像,他就是我後來認識的李伯。我把圖片剪輯成一條短片做了一個展覽,也帶到他家讓他看。 好可惜2012年台灣金山的Google街景進行了更生,現在已經不能在網上找到李伯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