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8,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夏03 (中大展覽)

對於我和江記,要做一件作品並不是難事,要做一個展覽也不難,難是難在我們兩個人的合作,如何能發揮一個「相加」的作用。知道要做展覽是個多月前的事,斷斷續續我們傾了好幾次,仍不知怎樣起頭,若果單放我們兩人的作品,互不相干,展覽並沒有趣味,初頭的想法是「交換工具」,我用江記為我創作,江記用我為自己創作,後來發展到「有借冇還」,為人民而創作,找了服務對象朱凱迪和阿楚,為他們兩人創作,明顯這個方式是我慣常工作的方法。所以,我的大部份工作是為他們兩人做作品,江記做記錄和陳述展品的工作,展場的美術總監。

正式的工作推到開幕前五天才開始,幫《星期日明報》趕慣稿,我們有五天的時間是很充裕的,但習慣了在平面創作,面對展覽的空間我卻顯得有點生疏。江記想展覽是輕輕帶過的感覺,所以只是零星的把作品掛在牆上,而江記的長卷漫畫既是說故事,又是作品的標題,又是作品,一物多用。

我們達到空和清的目標,但合作得仍然很生疏,要多一點時間去認識朱凱迪和阿楚,達至作品未夠的深入和細緻。特別鳴謝策展人Jeff最後廿四小時的捨命相助。同志仍需努力~



Jeff對展覽的引介:
*************************************************
「有借無還」
(展覽詳見
http://www.theartofcuhk.com/menuinvi.html,展期至6月25日) 

原先是藝術系的同學邀請江康泉和白雙全兩位藝術家參與展覽,因為他們都不希望只這各自展出自己的作品,又想與其他人有創作的交流,借別人的創作或想法為起點去創作─所謂「有借無還」是也。二人於是邀請我參與策展,借出「策展人」之名,也借出展覽想法。

因為兩人近來都有很多與他人合作的創作─如江康泉與智海逢星期日在明報一同發表漫畫;白雙全繼續為星期日明報獻藝之餘亦參與綠色和平表達環保訢求的行動,於是筆者樂於應邀,一是江和白的作品都是我喜歡的,二是想了解他們近來的創作轉向,經驗一下他們合作式創作的過程。

由於兩人決定了要一起「JAM」作品,來代替各自展出作品的模式,所以他們努力找合作伙伴。最後找來阿楚配江康泉;朱凱迪配白雙全,因為阿楚和朱凱迪近日都關注中大伐樹修路事件,兩組人各自討論和分享。展覽不是這次創作的目標和結果,而是為創作定下時段,展示這個以溝通和分享為本的創作計劃。我發現他們彼此間的交流既是創作的必然過程,又是最核心的部分,比完成的作品還重要。於是您會發現在展場上陳列了不少物件,看見作品之間夾雜阿楚和朱凱迪的文字、相片和東西,如同一個人類學研究項目的展覽,多於純粹展示個別的作品。

木條:
既是提示展覽的各部分配,如一開始是intro, 後是阿楚的想法,最後是朱凱迪的想法。

牆上作品:
牆上的作品都是白雙全的。阿楚牆上的地圖就是白指出他選了展場外三棵樹和展場內三個點間的距離。距離是白時常關注的課題,距離的顯示是怹對城市中緊張生活下人與人、人與物的距離的隱喻。朱凱迪牆上的紙條是白從校園的書院的一點走到另一個書院的一點,沿途把樹圍上紙條。以紙條代表樹的圓週,碟上的灰是把一紙條燒毀─表達對砍樹行動的惋惜。

電視 :
創作過程的片段式的紀錄。

地上的漫畫:
是江記畫,既是介紹人物亦是像blog式的簡短直接回應白的作品(如尾部紙條下的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