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冬36b

月台的距離 記憶的Gap
(星期日明報:06-1-22)
文:黎佩芬

【明報專訊】白雙全叫人思考兩個月台的距離,「影像特區」的嚴瑞芳就玩個「Gap」字,都是因應我們今期九廣東鐵列車機件發現裂痕(Crack)的主題而做的作品,他們事先應該沒有夾過,碰撞出來的效果,卻出奇地彼此呼應。

若不是白雙全刻意用照片做記認,也沒有留意到原來羅湖火車站的月台有延伸過那麼多的痕。我往返羅湖,每次都是趕忙趕忙的,去時趕行快兩步排隊過關,返時趕行快兩步在車未關門時上車,從來就沒正眼望過月台地面。兩個月台中間的距離是什麼﹖是因為柴油火車換電火車後車道修身之故,還是乘客愈來愈多因而需要空出更多容納他們的地方﹖

自七十年代起,鐵路沿線人口不斷增加,東鐵(前稱九鐵)於1983年完成全線電氣化,全面棄用聲色影俱佳但無法加密行走班次的柴油火車。自此,車程縮短,班次大增,火車旅程的廣告詞彙就是方便、快捷、舒適,發展出這個城市引以為傲叫做效率的東西。因更方便更快捷,人的腳步愈走愈快,停或者等,變成愈來愈不可接受。因不能停不能等,儘管車底有東西可能掉下來,都要繼續走。

我原本是計劃要用一張問題列車車底的「今日存照」做封面的,因為那一件二件大小機件綁滿尼龍索帶的影像,在效率的大前提下,實在原始得莫名其妙,而且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