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0,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6


為了預備Asian Traffic的展覽,我重新拍攝和剪接「9191-9296」巴士站的作品,無意中在大堆DV帶中發現周婆的一盒,才想起今天是她的忌辰,心裡有點慚愧,連忙說了兩句:對不起。我看了一段DV帶,周婆的桌面放著三瓶燕窩,這是我和LC帶給她的新年禮物,她有糖尿病,送她燕窩其實不太適合,後來還在新聞中發現那盒大陸出品的燕窩竟然是冒牌的!牆上的掛曆是四號,一堆撕下來的日曆紙放在一旁,那一堆就是周婆死後我在她屋中所檢來的遺物,最面的一張好像是九號,距離我們去探她只有數日,之後她就進了醫院,輾轉在醫院過了身。還記得我最後應承帶她去打邊爐。

到西頁井欄樹再拍那個巴士站,「91 91M 92 96R」號的巴士牌再次出現,但後面的樹叢就不見了,白茫茫好像披了一層薄雪。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5

港台節目《邊走邊看》拍第二集,今次的外景在超級市場,沒有想到還可以打到這種單,今次花費了$132,比上次省了$0.3。節目會在星期六/日上午十時亞視的《上網問功課》內播出,教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第一集:單身倫理》已經出街,不過效果不滿意,都怪時間不夠充足,第二集一定要改善。

和一大隊人去拍攝實在很吃力,感覺不是太好。

***
一位國文老師教了我一首嵌字詩

事見施耐庵著水滸傳六十一回
倫文敘.沽酒

有心披星帶月來,
柴門緊閉未曾開。
出聲高叫驚鄰人,
賣酒人家快出來。

***
在合作的過程中,因為大家的理念不同,常有爭執,做教育的總希望把每個細節都解說得很清楚,但要是每件事物都要說得很清楚,看事物的趣味就完全失去了,何來藝術?

Wednesday, March 29,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4


東德來的Anne是Annie的同學,她來香港做一個香港藝術家的記錄,攝影師是她的男朋友Michael(音Mika),來自波蘭,他在二樓五仔的地台看見一套奇斯洛夫斯基的DVD就這樣介紹自己:「我來自這個國家。」訪問後我們到了蟹哥開飯,楊陽(當天作翻譯)說:「我們作為香港人從來沒有屬於一個國家的感覺。」而兩個老外就為她們兩人的國家的歷史爭吵起了。

六月去歐洲,波蘭可能是其中一站。

Monday, March 27,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3


藝術系的細胞小組邀請我回到中大分享信仰和創作,其實也沒有甚麼可以分享,不竟這一刻我對信仰的感應依然很淡,作品能反映的只是人真實的一面,內容是好是壞,也得看創作的人是怎樣。唱一首歌,分享幾段,我們在克服信仰/生活/創作的困難中找到很多共鳴。

會後師弟妹請我到宿舍吃了餐飯,那種感覺令我很回味,因為藝術系人很少,所以感覺更像一家人。

一個人蕩著走到火車站,晚上中大的山氣很大。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3b


在當年做的一件境地藝術的原址,生了一株小樹。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3c


人影。(大學站)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2


一看見江記穿得這麼帥,就知道他要得獎啦。聽完他和智海的漫畫講座,在ifva的頒獎禮中,江記得了短片公開組的推薦獎。

Saturday, March 25,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1

收到劉旭的回覆:

雙全:好!我在一家剛剛成立的小公司工作,一切都是新鮮的。我和老闆一起體驗創業的經歷。儘管待遇一般條件艱苦,可值得奮鬥。畢竟個人的專業知識有限,我要從工作中不斷學習提高。春節回來後只去了一次青年旅館,因爲工作比較忙。那裏現在開出一小塊畫室,有顔料和工具。很不錯的。

我和朋友合租的房屋就在魯迅公園的附近。步行要5分鐘吧。所以,只要天氣好我可以每天早上去那裏散步呵。每次到那裏我都會想起送你的那個小雨晚上。

我把他們的網址給你:http://www.yhaqd.com.cn/電話:+86532-82845450。我先給你打聽一下,如果住一個月的話應該會有優惠的。另外,如果你不嫌棄可以住我那裏,是青島的老房子,有小小的院落。這樣並不耽誤去青年旅館玩。朋友都是很樸實的年輕人。我可以到公司的宿舍住啊。這樣可以節省一部分費用呢。

另外我也無法接通你的blog 不過看到你那麽多的照片已經很好了。




(那夜青島的雨。2005/7/27)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40


在Habitus聽了一個古畫收藏的講座,看著齊白石的繪畫,心底跟著筆觸想像他下筆時的神態,他也想不到他的畫會這樣被人談及。藝術都是離不開附庸風雅。

Habitus開了一個小茶座星期五六日開到十二點。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9

覆mMK 2006/03/13: 反政治的政治
>http://minimuseumvonkaspar.blogspot.com

jp:
倒是我無話可駁了。看完你的長文,我在巴士深思了一段路程,想起了幾天前在地鐵看過法輪功的一份刊物「九評共產黨」,提到文革和對異見人士的逼害(當然是很誇張),單看圖片已叫人慘不忍睹,還有昨晚在有線看到一個關於西藏的節目,提到文革其間被破壞的幾萬家佛寺,一直都未能復原,心裡都很難受。是甚麼叫這些單純的佛教徒受這災逼,是共產黨?是毛澤東?是政治?還是人的不自知?

我很怕觸及政治是因為政治太可怕,箇中混淆不清,很難分清黑白。但正如你所說不題政治,政治就已經在我們中間。在我做三次七一的作品中其實我沒有著意在批判/指責甚麼,呈現的是一個人在大事件中的狀態,在北京搞對抗的狀態的確很不同,無形的(政治)壓力(可以延伸對人身安全的威脅)是我最大的感受,和跟我在香港在馬路貼黃絲帶的壓力很不同。這並不是說香港人的七一遊行有甚麼大不了(我身為當中的一份子,我沒有否定它),我並不是著眼於事件,而是「人(的狀態)」本身,或者是「動作」本身。潛台詞是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演講時臨場發揮,總會忘了交待那些這些,可惜~)

這樣的行為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有更多人做過更挑逗性的事。動作本身只表達了勇氣,真正的價值是良心的甦醒,這些倒從很多人的傳記、文章中得到,你的文章也啟發了我很多。

就這些,再談。

雙全
PS: 知道你和阿良搞展覽,很期待呢~~另外我在有線錄了幾部奇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部是《兩生花》。

Thursday, March 23,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8


掉下來的樹枝,
和那盆擺放在鐵欄後的小花。(粉嶺)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8b


離開了心誠,我到聯和墟走了一個圈,沿著外圍一直走到粉嶺圍,這裡是小怪住的地方。這是天台鐵皮屋,一張床,一部電腦,其餘的都很簡單,她說夏天很「焗」,下兩時會漏水。她和我分享了鴻飛的新唱片、她的近作(一本小小的黑書)、還有幾本鴻鴻的詩集,我讀了幾首,很喜歡,但她不肯借給我。

屋內有一隻窗,這隻窗外又有一隻窗,外面有一點風景。

Tuesday, March 21,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7


台灣的《現代詩》04收錄我在blog的幾則記事,能夠和鴻鴻和夏宇出現在同一個目錄真是莫大的榮幸。不過詩集的印刷和排版卻有點粗率,令我有點失望呢~

***
行動詩學 讓詩人不正經
【記者劉郁青/報導】

正如《現在詩》第四期「行動詩學文件大展」的序言指出,「詩人都是些無聊的動物,他們對所有一本正經走入軌道的感到厭煩,『非常地』不滿意。」因此,第四期的《現在詩》刊物以「行動詩學」為概念,以詩刊為展場,在這本詩刊中策劃出一場行動詩學的文件大展,專門收集詩人各式各樣奇特的詩文字,以及轉蛋詩、跨界詩等各種詩行動。

主編阿翁在前言以「一項詩的『策展行動』」來說明,本期詩刊共有三類稿件,第一類是「詩質人物」,他們不一定操弄文字,但是被寫詩人感覺到了,吸收他們,變成文字裡的詩質。這樣說或許抽象,但翻開第一部份,首先介紹的就是曾花了922天騎單車環遊世界、去過32國的Vicky和Pinky,兩人並非詩人,但透過作者李姿儀的訪問,對照電影《顧爾德的32個短篇》一起描寫,便形成顧爾德與兩人對話的「行動中的詩」。

第二大類的詩盡量蒐羅奇特的文字排列法,包括電腦翻譯體、鳥蟲書、西夏文、萬山文、火星文、各地方言、布袋戲式的繞口令、新聞性與非新聞性的文字。阿翁指出,厲害的詩會預言未來百年後的語言狀態,啟示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於是,夏宇、鴻鴻、阿翁、駱以軍等詩人紛紛展現語言中的詩創意。

第三大類的「詩的行動」則是近年越來越百花齊放的由詩衍生出的詩行動,行動者有意識地將「詩」當作一回事,變成行為的動力,透過行為來推廣詩、讓更多人認識詩。例如來自香港的白雙全用攝影、設計,加上文字,春夏秋冬不停地紀錄,他的行動以無法用「跨界」兩字形容,而是立體的狀態。年輕女子夏夏則以「轉蛋詩」、「打印店」來引介詩、玩耍詩。

這些行動者雖非詩人,但他們的行動與其用「詩行動」定義,卻更像一首詩。如果想看「行動詩學」已發展到何境界,打開《現在詩》第四期即可略知一二。

【2006/04/08 民生報】 @ http://udn.com

Monday, March 20,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6 (星期日明報作品)


關於報復的兩種方式

可以好狠,叫人留下深刻的烙印;可以很輕,像口中呼出來的一口氣。很喜歡一口氣吐在玻璃上,在上面寫字的意象,它像一句說話,停留在空氣中,慢慢消失。(作品回應九鐵近日高層人士的內部鬥爭。)

Sunday, March 19,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5a


星期六的下午,在華員村的樹影下睡著了。看了雙面殺警案的報導,心裡有點不舒服,在附近走了一小段路,發現繁花處處,今人充滿活力的夏天快來了。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5b


如影隨形。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5c


低飛。

Friday, March 17,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4

和RTHK教育電視部拍攝一輯短片《邊走邊看》,用我的作品為引子教導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神奇。編輯F今集拍《單親倫理》,她為我約了運輸署的工程師J做了一個訪問,我問J:「為何女人一定要著裙?」J答:「一直是這樣的。」我問J:「你看不看見路牌其實有四個不同的組合?」J答:「我們做的只有兩款,男男和女男,提醒司機小心前面有人。」我再問J:「你有沒有發現九成的路牌的大人都是站在左邊的?」J答:「應該是十成才對,因為我們有一套殖民地時期留下規則一直原用至今,幾十年的大人都是站在右邊。」…

和J談了會,我發現路牌設計確是很沉悶的工作,而我的《單親倫理》想法又確實係亂咁黎。這次撞擊之後,唔知日後J再看路牌時會不會有多一點發現呢~~

Thursday, March 16,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3


一條路上的兩條路。
一個站著陪伴著一個倒下。

***
滿5年。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2

覆聽眾L的電郵:
其實用講座去說明藝術家的作品是很特殊的情況,一般情況作品擺在你的面前,它已經提供了所有你需要的資料,當然不同人會從它得到不同的東西,而思維、學識或經驗愈接近藝術家的人,就愈看得深入。好像我本書背後那篇長文的藝評人劉建華,他單從我作品的本身已經把作品看得很全面,寫得很透徹,我的某些講話內容反而是從他的意見中取得的。

有些作品你看不明,也有可能是作品的創作對象不是你,因為有些作品是為特定的命題而作的,也有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看這些作品需要基本的藝術語言訓練。

其實從講座我們認識藝術家多過他的作品。講作品最好聽的地方是創作過程的細節(單講作品內容都幾悶),靠這些細節很容易引觀眾進入作品的內容。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1

收到韓國朋友第二封來信,只能解到一部份的字,猜想間覆了幾句,我把字打在圖上寄給她。

***
hi,,,,tozer ^^
shijian guo de zhen kuai,,,, (時間過得真快,,,,)
meici chijing a.............
wode diannao xiulile,, dan xianzai ye bu neng xie hanzi...(我的電腦修理了,但現在已不能寫漢字…)
ni guo de zenme yang?? (你過得怎麼樣??)
wone,, kaixue le~~~ zhege xueqi shi zuihou de , suoyi youdian mang..(我呢,開學了~~~ 暑假學習是最好的, 所以xxx..)
wo xuehao yingyu deshihou,, yiding xie yingyu le.(我學好英語的時候,,一定寫英文呢.)
zai jian^^

Monday, March 13,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30 (星期日明報作品)


《畫一個圓》
把一件物件掉進平靜的水面。
白雙全
2004

《畫一個圓》
利用水杯的斜邊走一個圈。
甘麗雲
2003

***
和LC合作用《畫一個圓》為題,創作了兩件作品。LC用一隻裝滿粉末的玻璃杯,靠著杯的斜邊走一個圈,畫了一個圓。我畫的圓是把一件物件掉進平靜的水面,隨著漣漪慢慢擴開,我只是把一件舊的作品改了新的名字。

有朋友說我近期的作品好像沒有可供細味的地方,我倒覺得是看作品的人沒有花時間去細味,作品除了新鮮刺激以外,應該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欣賞。創作是一種螺旋式的慢慢進步,或者有人會突然進步,但有人根本不用進步(若果我們追求的只是表達此刻的狀態)。希望這句話沒有嚇怕給我意見的人,我樂意接受批評。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9

此乃關尚智作品,不是我的。他近來喜歡模仿別人的作品,最經典是以他媽媽的名義參加了雙年展,最後竟然還入了圍。能夠被關尚智「模仿」是我的榮幸!

Saturday, March 11,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8


在澳門認識的北京朋友李瑋來香港開個展,他打了個話邀請我到他的開幕禮,晚飯也沒有吃我就出去了。這個畫廊我也沒有去過,很難找,聽說是專代理中國當代和法國的藝術品,全場是高過人的行為攝影相片,每張都要幾萬元,還有好幾個Edition,作為一個香港人我都覺得這個數字很驚人,何況是國內的同胞。藝術家的生活原來可以差天共地,總之「各有前因莫羡人」,安心做好自己就好了。

因為展場中機乎都是外國人,所以我和李瑋談得最久,相約之後帶他去看看香港,並買部「蝦嫂」相機。接待遠來的客人是很開心的事呢~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8b


在桌面看到一張「李安」的名片。

Friday, March 10,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7


今日打開《明報》實在嚇了一跳,國泰航空的廣告竟然明抄我的作品《必勝六合彩》和《聰明答題紙》,堂堂一間大公司咁樣抄「橋」,你話我應唔應該追究?


「聰明答題紙」發表於2005-7-24星期日《明報》。

Thursday, March 09,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6


會後我和Jeff到灣仔Art Center會合Gordon和馬仔,加埋在大埔趕出來的李傑,二樓五仔今年第一次齊人(最巧合的是我們還收到林西在英國打來的電話),所以一定要拍一張照記念。之後暢飲到深夜,談了我們很多大計。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5 (講座)

三十會、AAA和藝術推廣辦事處合辦的這次講座安排在VAC舉辦,心想不會有太多人出席,因為VAC的交通不太方便,但結果聽眾比我想像的多很多,差不多坐滿個場。和Jeff預先約定會有半小時和觀眾對談,結果因為開首玩的六會彩遊戲和我死唔斷氣,反而超了時,只可回答觀眾兩條問題,這是我很對不起Jeff的地方,因為本想可以多一點交談,現在變了單向的講座。

在PolyU的時候我講了三小時,到傳理系因為只有兩小時,我把內容簡化了,到 VAC的講座是一小時,再減一些內容,結果還是三次都不夠時間,若果單從時間控制去看,我的確是有點失敗。四月七日會有一個在Art School的講座(預計有八十個學生),我會再伙拍Jeff,今次我嘗試把內容減到半小時,讓一半的時間可以跟觀眾閒談。

講座完了,有一個體藝的學生送了一份禮物給我,是一張印有「白雙全」的購物單,他說打單時最後的貨品少了兩個字,所以「全」字移了位,這是我收到最好的禮物,我可以想像到當LC收到「我在想妳」的書單時,她內心的喜悅。LP問我:「創意是不是可以教的?」我同意她的說法:創意並沒有公式,他是個人的才情、處境和很多事的總和所產生出來的反應,或者它好像修行一樣,需要的只是一小「點明」。

多謝心誠的學生陳詩敏借出一張很有啟發性的六合彩票,和那些無端端上了鏡的學生。鳴謝AAA、三十會和藝術推廣辦事處的朋友,特別是安排這事的Jeff和Angela。感激!


她說送禮物給媽媽單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錢的配合,我問她:「只有「S」,何來有「錢」?」她叫我看看中間的一棟,我就全明白了。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4 (講座)

「觀念即藝術:閒談白雙全的創作生活」講座

日期: 3.8.2006 (星期三)
時間: 晚上7:30 - 9:00
地點: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演講廳
講者: 白雙全、梁展峰

請電郵至info@aaa.org.hk或致電2815 1112預留座位
免費入場 是次講座將以廣東話進行

詳見: http://www.aaa.org.hk/details.asp?id=5476

藝術推廣辦事處 亞洲藝術文獻庫及 三十會 聯合主辦

Wednesday, March 08,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3

和RTHK合作拍攝一個《藝文部落》的節目,這個「部落」是blog的意思,所以編輯KT問我搞甚麼這十多天不寫blog。這十幾天好像所有事一齊堆過來,做了幾個talk、好幾天的拍攝、恰巧又遇到學校的工作全部開始、和朋友吵架、伙炭開大會等,每次回家身體都疲倦得不像自己,躺臥在沙法,看著電視的光影閃動,很久才可入睡。所以二櫻五仔記事簿停了十多天,記事一停,創作也跟著停了。

(由2月20日到3月6日的記事都是後加的。)

Monday, March 06,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2 (星期日明報作品)



一卷廁紙
04.03.06
一卷廁紙有282格,可以從單格和雙格分成兩疊。


後記:這件作品是《一斤花生》的姐妹作品,只想做夠一對。其實它是很適合師奶做的,當做家務做到好燥的時候,分一分廁紙,心情就會好快靜哂啦。

Sunday, March 05,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1


一畢業就在美孚藝坊教畫,一教就三年了。星期六我通常全日都會在這裡,間中下午有學生請假,無端端來了半小時至兩小時的空閒,我就會去搭西鐵旅行:一半空閒的時間,有時可以搭到錦田,有時搭到屯門,剛好一半的時間就回美孚,再教畫。很享受這種身體高速移動(由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的感覺。

Saturday, March 04,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0


停留在兩條街道的中心。(九龍城)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20b


和馬仔在上海菜館看了廿分鐘的菜牌才點了幾款包點,兩個大男人為了小小錢斤斤計較,真是有點失禮,難怪連點菜的小姐都咪咪咀笑我們。講到食,其實我們都幾求其,通常朝早起身起得遲都不會吃,下午把昨夜的冷飯菜汁翻一翻熱就算。這一餐是南瓜燴飯,加了些xo醬,一杯清水。

Friday, March 03,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19


和RTHK到石硤尾重做《給路人的一朵小花》,我在大樹下舊的小花旁邊擺放了一朵新的小花,小花的前方正好是周婆住過的美荷樓。原來今月廿九日已是她第二年忌辰。

Thursday, March 02, 2006

二樓五仔記事簿∕春18



在Poly U作客席講員上了幾課 “Ways of Seeing",我的例子未必是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是最地道,大家最親近的作品,學生是回校進修的舊生,多半都有很長的設計/教學經驗,我在他們面前我像個傻子在分享無聊的生活經驗,但他們都聽得津津樂道,真有趣。

交作品的時候,他們向我分享了他們的生活的經驗,由「看」出發去改變生活的內容,有人把家人朋友的大頭相懸掛在半空,每張相的高度恰好是真人的身高,在他們中間穿梭,頓生敬意。有人用工作後剩下的一小塊膠紙貼成一個小波,他說這不是作品,是他生活的習慣,每有一份新工作他就會開始滾這個紙球,直到離開這工司,他就會恨恨地把紙球掉了。還有很多很用心的作品。

我常常都會想港式生活若果不是那麼急速,可能會多很多創作人。